电 话:0376-6689706
0376-6697151
投稿邮箱:xyng@chinajournal.net.cn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北环路1号
邮 编:464000
本刊主要栏目有:百年党史专题、政治法律、经济管理、乡村振兴论坛、文学艺术、大别山文化、农业科学、理工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其中“乡村振兴论坛”“大别山文化”“农业科学”等栏目颇具专业优势和地域特色。
本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的重大实践,必须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和实践目标选择合适的实践方法论。而在现阶段,我国传统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与不充分两大问题,但其仍是当前生产力的主流;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使用能在现阶段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下发挥作用的方法论;同时,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是必须先形成足够的创新能力,产生出量大质优的新科技,因此,我们选择的方法论必须能在现实状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两方面综合来看,现阶段在全国范围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的实践方法论。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有场域和重要载体,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示范效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梳理多功能逻辑理路,解析“五个认同”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鸣。立足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实践,探究社区党建引领、基础建设、核心服务、社区活动、氛围环境等内容,切实推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潜移默化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演进版图中涌现的创新范式,是新质生产力具象化的关键呈现。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生态的核心驱动要素,已深度嵌入物流、农业、房地产等多元产业场域,重塑了行业发展格局。鉴于无人机具备信息抓取速度快、数量大、时间短的特性,一旦所抓取的个人信息发生泄露,将对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稳定架构造成系统性冲击。从维护公共利益视角审视,提起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不失为最优选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检察机关起诉顺位不明、低空经济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惩罚性赔偿适用存在争议等问题,严重掣肘了该诉讼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有鉴于此,应明确检察机关起诉顺位,构建系统完备的低空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全方位筑牢社会公众信息安全防护屏障。
新时代“枫桥经验”不仅是我国基层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地方立法宝贵的本土资源,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地方性、普适性与地方立法治理内在相契合,而基层治理、多元共治和自治规范立法则分别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地方立法的主要场域、基本背景和重要路径。目前,新时代“枫桥经验”地方立法存在供给结构、内容质量和治理效能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地方立法供给结构、提高内容质量和强化治理效能的方式予以应对。
新制度学派为企业声誉研究提供了超越传统经济理性框架的全新理论视角,揭示了制度环境与组织行为的深层互动机制。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认知体系,是组织为获得合法性地位主动与制度环境中的规范、价值观进行符号互动的产物;其形成既受到外部制度压力的形塑,又通过组织能动性的策略选择得以维系和强化。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声誉管理必须突破传统工具理性的局限,在制度遵从与战略创新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制度嵌入与制度创业双路径协同模型:制度嵌入路径强调通过环境扫描机制、文化符号转译及多重逻辑平衡,构建适应性声誉体系;制度创业路径侧重规则重构能力,借助技术标准制定、符号生产创新等推动声誉评价体系变革。二者的动态互补使企业从规则遵循者蜕变为制度共建者,最终在获取合法性与构建竞争优势间实现战略平衡。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职业韧性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与未来方向。研究发现:近20年文献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对象集中于护士、教师及大学生群体;研究主题聚焦职业韧性的模型结构、影响因素及相关变量的关联机制;演进脉络呈现概念引介与量表开发到实证拓展与技术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研究需深化理论整合、拓展组织层面与跨文化视角、开发技术赋能干预方案,并探索新兴技术对职业韧性的双刃剑效应。
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农村的建设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大别山区茶产业与县域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茶产业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为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通过收集大别山区25个县域的茶产业统计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茶产业各项指标与农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茶产业对大别山区农业经济,尤其是农业增加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茶产业在提升农业总产值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充分发挥茶产业的经济潜力,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茶产业与其他农业部门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信阳市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其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同效应亟待优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一手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全面剖析二者协同发展的现状与不足。研究表明,信阳市和美乡村建设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处于中度耦合、中级协调阶段,存在基础设施协同性不足、经济联动效应未呈现、社会资源整合不到位、文化与生态协同欠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系统性对策,旨在强化两系统之间的耦合互动机制并优化资源配置,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村干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终端性宣传者、贯彻者和领头实践者,受村级党组织弱化、经济基础不牢、话语主体结构“空壳化”、话语价值伦理“断裂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反相掣肘”等因素影响,村干部话语权面临动力不足、底气不足、绩效有限和信誉受损等困境,必须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夯实物质基础、建立健全话语权提升的体制机制等措施,实现村干部话语权困境的破除。
运用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分析民间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价值意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增强乡村治理效能。现实困境:助力载体不实、助力活力不强、助力机制不畅。路径选择:夯实助力载体、激发内生活力、优化治理体系、推进产业融合。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中的动物书写,展现了藏区人民的精神信仰,揭示了动物灵性与人性之间的映照关系,并传达了动物景观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在这部作品中,动物被赋予了神秘与神圣的属性,这反映了人与动物在精神层面上建立的亲密关系。诸如日尕、梅朵红等动物角色,以其非凡的灵性和忠诚,展现了动物与人类之间心灵相通、灵性共鸣的深刻联系,同时,也映射出草原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最后,通过描绘丰富多样的动物群像,作品呈现了一幅雪域高原的生命画卷,传递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
豫南大别山地区拥有丰富且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本文聚焦于“设计河南”战略背景下豫南大别山红色文化,深入探讨其价值实现与创新性转化路径。先是剖析豫南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现代价值,涵盖历史印证、文化传承、教育教化等多方面价值体现。随后指出当前其价值实现与转换存在的问题,包括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足、精品开发欠缺、遗产功能受限、研究人才匮乏以及品牌知名度待提升等,开发利用方面也面临基础设施、表现形式等诸多挑战,创新性转化受经济水平、意识和措施等制约。最后提出相应提升路径,如积累整合资源库、构建保护机制、推动产业运营、多元推广及打造旅游品牌等,旨在助力豫南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价值、完成创新性转化。
本研究立足大别山北麓文化过渡带,以豫东南固始县为田野点,采用田野调查与口头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农耕文明视域下地方儿歌与仪式歌的功能及文化表征。同时,根据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民间歌谣传承困境与嬗变趋势,提出保护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建议。希望能丰富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研究,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产生实践启示。
申阳书院是信阳传统社会中最具特色的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对信阳乃至河南地区人才培养与学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申阳书院,肇始于明、繁荣于清、止于民初,历时达数百年之久。清代申阳书院具有两大运营特点,即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和合理的组织架构。选聘山长、制定院规、尊崇先贤等办学举措在申阳书院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地方志与书院志对其多有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虽然申阳书院曾数易其名,但先后培养了大批有识之才,为当地人才培养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教育价值显著。而风气培育与环境育人不仅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信阳文风传承的力量源泉。
为探讨油茶的离体再生,以‘长林53号’油茶为试验对象,采用不同外植体(叶片、茎段、花苞),不同消毒时间(6至13min)及不同激素组合6-BA(3.0、5.0mg/L)和PIC(1.0、2.0mg/L)评估各参数对启动培养的影响,筛选出利于再生的外植体材料、较佳的消毒时间及激素组合。结果表明,叶片是‘长林53号’油茶较佳的外植体材料,消毒时间为8min时效果较好,存活率、褐化率和污染率分别为100%、100%、2.78%;茎段与花器官7min、13min时消毒效果较好,其存活率分别为93.75%、91.67%,褐化率均为100%,污染率分别为81.25%、2.78%;5.0mg/L 6-BA、2.0mg/L PIC组合处理获得了叶片器官完全脱分化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33.33%。综上所述,叶片为‘长林53号’油茶较佳的外植体,消毒时间为8min时效果较好,5.0mg/L 6-BA与2.0mg/L PIC激素组合利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为了给玉米栽培中科学合理应用负压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以浇灌为对照,研究了-5kPa、-10kPa、-15kPa 3个负压灌溉供水压力下玉米株高、茎粗和水分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5kPa处理的玉米株高和茎粗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5kPa显著低于对照和-5kPa处理;负压灌溉处理的耗水强度在整个生育时期均显著低于对照;-5kPa处理耗水模数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显著高于对照;各负压灌溉处理的耗水量显著低于浇灌;-5kPa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8.74%、24.81%、75.50%。综合比较玉米生长、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负压灌溉-5kPa是玉米节水增产的适宜供水压力。
1只3岁雄性田园猫,通过超声下肾盂扩张、输尿管高回声影像以及肾盂顺行造影初步诊断为输尿管结石性梗阻,结合白细胞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显著升高提示的炎症反应与肾盂内产回声液体影像,高度怀疑为肾盂积脓,后经穿刺液细菌培养进一步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继发肾盂积脓。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引流减压及冲洗,结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恩诺沙星)、静脉输液治疗(纠正脱水,维持肾脏良好灌注)以及充足的食物营养支持等,患猫预后良好。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技术创伤小,痛苦小,预后好,可重复性强,在宠物临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为了探究信阳地区牛至挥发油的抑菌作用,试验采用GC-MS法分析鉴定了信阳牛至的挥发物组分,并测定了挥发油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信阳牛至挥发物主要组分为百里香酚、3-甲基-2-丁醇和g-萜品烯,其含量分别为29.285%、9.404%和8.382%。熏蒸抑菌试验发现,牛至挥发油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较明显的熏蒸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为3.10和2.52μL/L,EC_(90)分别为13.98和34.91μL/L,牛至挥发物处理后的番茄灰霉菌菌丝严重弯曲皱缩畸形,细胞结构有明显的损伤。表明牛至可做为新型天然杀菌剂进行开发利用。
针对传统移动学习平台计算性能不足、交互延迟高的问题,本文以云计算与MR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提出云计算赋能MR移动学习可视化平台的创新构建方案。通过分析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与MR技术虚实融合、实时交互的特性,论证了两者协同提升学习沉浸式体验的可行性。基于云边协同理念构建分层式技术架构,开展MR移动学习平台建模和动态资源调度等关键技术设计,打造支持多终端多层级的MR移动学习可视化平台,并开展教学案例实证。实践表明,该平台能显著增强学习者的情境感知与协作能力,提升知识内化效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通过超声辅助法和热水浸提法提取红枣深加工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并分析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55%浓度乙醇、40min提取、1∶30料液比下,超声辅助提取黄酮得8.89mg/g;95%浓度乙醇、1.5h提取、1∶20料液比下,超声波提取三萜类超93%;80℃、1h热水浸提多糖超90%。黄酮3mL时,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84.5%和49.32%;三萜类0.4~1.2mg/mL和0.8~1.2mg/mL时,二苯代苦味酰肼和过氧化氢清除率最高约69.2%和68.57%;多糖2mL时,两者清除率最高达94.36%和87.22%。红枣深加工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显著抗氧化性。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鹰嘴豆中肽的抗氧化活性,对鹰嘴豆进行前处理及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质,再对蛋白液进行3kDa和1kDa超滤及葡聚糖凝胶分离,测定各分离组分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其还原力。结果表明:碱溶酸沉法提取的蛋白质含量为73.24%,超滤物<1kDa组分对ABTS、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5.56%、77.21%和78.63%,均显著高于超滤物>3kDa和1~3kDa(P<0.05)。超滤物<1kDa组分经分离得到3组肽(C-1、C-2和C-3),其中C-3对ABTS、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及还原力分别为80.23%、79.64%、86.65%、0.702。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鹰嘴豆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高职院校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传统实训模式因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滞后,难以匹配环保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通过“校企对接、校行衔接、引企入校”等合作途径,研究、构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一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双中心”(实训基地指导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设备动态更新与生产性实训融合;二是推行订单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教学,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胜任力;三是引入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以企业化运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智慧化转型等措施,推动实训基地向“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多功能平台升级,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五师”即“教师、匠师、信息化师、思政师、培训师”,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趋势。“五师”导向下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培养新质职教人才、催生专业群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本研究界定了“五师”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基于“五师”导向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与挑战,提出了团队建设的实施路径: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团队结构与分工、分层分类推进师资培养,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营养配餐与设计作为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现代餐饮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国家政策、教学方法陈旧、评估机制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教学团队开展了系统性改革:将国家政策与社会案例以项目形式引入课堂,通过“项目提交-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形成教学反馈闭环;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联合培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双师型师资培训体系;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成果纳入综合评估,并增设项目申报书、食谱制作等实操性考核指标。两轮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素养显著提升。该改革不仅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也为培养兼具营养配餐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餐饮行业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学生背景、教育资源以及就业市场等多方面的差异,“慢就业”现象尤为突出,本文基于USEM模型(Understanding,Skills,Efficacy,and Meta-cognition)探讨民办高校“慢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旨在为提升该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构建了“慢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分析民办高校“慢就业”大学生在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四个维度上的就业能力现状,调研发现“慢就业”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技能和学科理解力方面。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USEM模型从深化学科理解力,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关键性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修身养德塑品行,培养积极心态;强化元认知能力,促进自我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纾困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利用与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途径。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将其融入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校的育人视野,也能够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当前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存在思政元素融入不足、教学方法传统等问题。为此,可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红色文化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数智赋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其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和促进学术创新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当前的政策背景、技术背景和行业背景,本文提出了数智赋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路径规划和基本架构,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场景,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数智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融合路径。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融合策略和实施路径。本文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丰富课程内容、营造育人环境、优化评价机制等,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地方文化资源是高校提升文化育人实效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资源融入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聚焦大别山地区独特的“三色”文化资源体系,通过深挖内涵、优化内容供给、构建主题课程体系、创新“主题+项目”教学范式、搭建校地实践平台等策略,提高学生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增强语文核心素养,达成教学质量提升与服务区域发展的目标。
<正>信阳农林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信阳市。学校源自1910年创办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2013年升格为本科高校。百余年来,已发展成为以农林学科专业为特色、农工管一体化、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3亿元;馆藏图书文献总量296.3万余册;创办具有农业特色的综合性期刊《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建有校史馆、大别山生物多样性标本馆、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展览馆等场馆。
<正>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兽医科,后历经1958年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兽医专业、2015年牧医工程学院等重要发展阶段,于2022年更为现名。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办学最早、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之一。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以河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为依托,坚持“扎根农牧事业,守护动物健康”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为驱动、社会服务为使命,不断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农林大学提供坚实支撑。